疫病防治

>疫病防治>新闻中心>首页
您现在的位置  |

鸡传染性鼻炎

信息来源:本站  浏览次数:1507  发布时间:2021-06-24

一、病原学

副鸡禽杆菌呈多形性。在初分离时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,两极染色,不形成芽胞,无荚膜无鞭毛,不能运动。24小时的培养物,菌体为杆状或球杆状,大小为0.4~0.8um×1.0~3.0um,并有成丝的倾向。培养48~60h后发生退化,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,此时将其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可恢复典型的杆状或球杆状状态。本菌为兼性厌氧,在含10%的大气条件下生长较好。对营养的需求较高,早期的报告认为既需要X因子[氯高铁血红素],也需要V因子[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]。本菌的抵抗力很弱,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℃时能存活两周,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。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,在45℃存活不过6min,在真空冻干条件下可以保存10年。

二、流行病学

国内1986年冯文达报道本病,经鉴定为A型。1996年-2000年主要是A、C型。2001年和2003年大连、北京地区免疫鸡群发病率较高,经分离鉴定为B型。也就是说,我国目前A、B和C三个血清群都存在,而且都能引起发病。

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,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。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,但有个体的差异性。在较老的鸡中,潜伏期较短,而病程长。在鸡群引起本病爆发方面,隐性带菌鸡比环境污染更具有危险性。

饲养管理不良及应激可促进发病,如密度过大,拥挤,鸡舍寒冷、潮湿、通风不良、维生素A缺乏,感染寄生虫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。在禽舍通风不良的死角易积蓄氨气,这对上呼吸道上皮纤毛保护性摆动有抑制作用,故多在某些位置首先出现病鸡。一旦发病,如不采取防止措施,很快波及全鸡群。

本病多发于冬秋两季,这可能与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关。

三、临床症状

主要症状(最明显的症状)包括鼻道和鼻窦的上呼吸道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分泌物流出、面部水肿和结膜炎。

鸡传染性鼻炎造成的最大损失是育成鸡饲料转化率下降、生长发育不良以及产蛋鸡10%-40%不等的产蛋率下降,如果饲养管理不好的鸡场再继发感染其他疾病,养殖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咽喉亦可积有分泌物的凝块。最后常窒息而死。

四、防制

鸡场在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,改善鸡舍通风条件,做好鸡舍内外的卫生消毒工作,以及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防制工作,提高鸡只抵抗力对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。鸡场内每栋鸡舍应做到全进全出,禁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。清舍之后要彻底进行消毒,空舍一定时间后方可让新鸡群进入。

免疫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:

频发养殖场:35-42日龄0.5ml肌注,70-80日龄二免肌注0.5ml,115-120日龄三免0.5--1ml(分两点混合头孢肌注)。

受威胁场:紧急肌注0.6ml混合头孢肌注,6周后0.5ml肌注。     

常规免疫:35-42日龄首免0.5ml皮下或肌注,90-100日龄二免0.5ml肌注或0.8ml(高峰保护确实)。

副鸡禽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,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,但产蛋期禁用。